今日起,昼长夜短待春风
2024/9/3 来源:不详冬至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的诗,让人看着就有画面感,冬至时节,可怜的白乐天却出差在外,住在邯郸的驿站里。
夜深人静,他抱着膝盖蜷缩在灯前瑟瑟发抖,心里想着:这会儿家里人也坐在一起,估计都在谈论我吧。
为什么品这首诗?因为冬至到了。
日短之至
阳气始生
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里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天的第四个节气。
冬至的这个“至”字特别讲究,我国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也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出来的,是的,二十四节气也是祖先们一点点积攒出来的。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发明了立木杆测量太阳影子长短变化来判断时间的方法,一年里影子最长的那一天就是冬至,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就是夏至,这就是所谓的“立竿见影”。
虽然冬至是夜最长的一天,但却不是冬天最冷的日子,我们常说数九寒冬,冬至正是“数九”的第一天。
在农耕社会,民间通过“数九”的实践,又归纳出通俗易懂的歌谣,例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也不仅是一个农历节气,它还是中国古代人们祭祖的重大日子,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汉代以后,每当冬至节,官府和民间要举行庆贺仪式,朝廷甚至休假三天,民间歇市三天。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要向父母尊长叩拜。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冬至节气,京师最为重视,即便贫穷者,也要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各个关口要道,在冬至这天也都放行往来,庆祝的气氛如同年节。
冬至饺
关乎耳朵
如今,那些关于冬至的习俗渐渐失传,冬至也不再有堪比过年的分量,但有一样习俗却在北方流传至今,那就是冬至吃饺子。冬至不能不吃饺子,这关乎到你的耳朵。
相传东汉末年的一个冬天,张仲景在告老还乡的路上,看到许多耳朵被冻烂的穷人,他到家后就在冬至那天研发出“祛寒娇耳汤”来治疗穷人耳朵的冻伤。
此后,每年冬至这天,人们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一种食品,称之为“饺耳”,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今天的“饺子”,民间也因此有了“吃了冬至饺,耳朵不冻掉”的谚语。
其实对于吃货们来说,保护耳朵只是借口,关键还是吃饺子。俗话说,饺子吃的是馅儿,听戏听的是腕儿,饺子好不好吃,全在馅儿里面。
饺子馅的种类那可太多了。美食家唐鲁孙曾经总结说:“荤馅儿除了牛羊肉之外,还有鸡肉、虾仁、鱼肉、三鲜等;荤馅儿还有配上大白菜、小白菜、菠菜、韭菜、韭青、大葱、茴香、西葫芦、冬瓜、南瓜、荠菜、扁豆的,有的人甚至拿萝卜缨儿、掐菜须做馅儿的。”
“素馅儿是白菜、菠菜、粉丝、豆腐、金针、木耳、冬笋等,要是加入鸡蛋、金钩、韭黄那就成为花素了。”
这一长串菜名报下来,你是不是感觉无用的知识又增加了?而且他们那代人吃饺子讲究,说要吃羊后腿肉做的饺子,你给他换成羊里脊肉都不成,这就叫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良辰吉日
刚好开吃
而咱们吉林人最爱的饺子,唐鲁孙他老人家恰恰可能没吃过,那就是酸菜馅饺子。还记得妈妈在立冬腌下的那缸酸菜吗?是时候开箱验货了,酸菜和咸鸭蛋一样,讲究个时辰,开早了不入味,开晚了又太咸太苦,冬至是个良辰吉日,刚好开吃。
但是餐桌上仅有饺子又怎么够?还得配上两道菜,一道皮冻,一道五彩大拉皮,再烫上一壶酒,齐活。
最初的皮冻是满族的特色菜,如今自然也是吉林人的家常便饭。这道菜由肉皮熬制而成,切成片晶莹剔透,满满的胶原蛋白,吃到嘴里,口感筋道弹牙。做皮冻无需放太多调味料,否则影响色泽,吃的时候直接就着饺子蘸料,一碟醋,一点蒜泥,一点辣椒油,美不胜收。
五彩大拉皮,听这名字就透着东北人的豪迈。原料里除了拉皮,还有黄瓜、胡萝卜、鸡蛋、木耳、精瘦肉,黄瓜是绿的,胡萝卜是红的,鸡蛋是黄的,木耳是黑的,拉皮是白的,这不就是五彩的吗?吃的时候淋上芝麻酱拌匀,一口下去,解腻。
这几道菜往桌上一摆,用郭德纲的话说,你就“甩开腮帮子,撩开后槽牙。饭菜如长江流水,似风卷残云,就跟倒土箱子里似的……”
冬至这天,置办上这么一桌菜,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是吉林家庭最典型的画面,就像画家老树的那首打油诗:“冬来无尽长夜,雪覆三尺深寒。谁家在吃饺子,小村几缕炊烟。”这画面,想想都很温馨。
日寒之至
情暖之至
愿你在这个长夜
融化掉这一年所有的不快乐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悠游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