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血残阳细说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11京

2022/9/12 来源:不详

上回说到杨大姐再次进京上控,这次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出发前先占领住舆论的高地,串联起在京的浙江籍官员,又一状多投,向多个衙门递送状纸,这一来此案在京师立刻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中心。

前文说说到的那位结束丁忧的夏同善,不遗余力地为杨乃武奔走联络,还特意去拜访了一位清流的意见领袖——翁同龢。

翁同龢(年~年),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所谓清流,就是一批自诩正统人士,或者拿那些年的习惯称呼——封建卫道士,坚持封建伦常、经常写奏折上疏或者揭发当权派种种“恶行”的官僚,不过大家可别把他们想象成郁郁不得志之辈,这些人中还是有不少人位居高位的,可惜这班人往往眼高手低,只长了一双指摘别人的眼睛和一张说别人的大嘴,却少了些经世之才,往往清流最后成了清谈。10年之后的清流领袖张佩纶在朝堂上挥斥方遒,一到福建,就将马尾福建水师一朝葬送于法国侵略军之手。

所以清流们往往成为朝廷最高统治者用来平衡派系的工具而已。其实,古今中外,又何尝少得了这样的工具人呢?

闲话少提,且说这位翁师傅那时圣眷正隆,仔细看了夏同善带来的杨乃武亲笔写的京控诉状,觉得果有冤情,江浙近迩,同气连枝,表示要必使平凡,还江南士林一个公道。

第二天,翁师傅散朝后,径望刑部调看杨案卷宗,不料刑部尚书桑春荣虽然是浙江绍兴人,但是部门本位思想太严重,不让调阅,还说全案审断明确,勿用再议,即刻上奏。

一顿闭门羹滴水不漏,翁师傅只得悻悻而归。不料刑部分管浙江刑狱的司官林拱枢却认为案情可疑,有重新研鞫(ju)的必要,于是将全部案卷调出,送去翁师傅家中研究。两人仔细阅读了主犯供词、证人证言、仵作尸格、药店甘结,初阅之下似乎无懈可击——那当然,因为前后不符之处已经被刘锡彤偷偷修改过了。于是又拿杨乃武的控状相互印证,二人发现疑点甚多,于是逐条剪出来,送刑部发回重审。

第二天早朝,翁师傅作为清议领袖,仗义执言对主事的恭亲王说了一番话:

冲龄之至,太后垂帘,是所谓“孤儿寡母”的局面,弱干强枝,尾大不掉,往往由此而起。征诸往史,斑斑可考。王爷身当重任,岂可不为朝廷立威乎?

意思是这个时候清廷对地方的控制力有所减弱,正应该趁这个案子裁换一批官员,加强中央朝廷的管控。这句话真正说到恭亲王和太后们的心坎里。这也是这桩冤案得以昭雪的底层逻辑原因。

同时,汪树屏等人的诉状也到了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汪的哥哥——汪树棠即在都察院供职,充分地发挥了一把朝中有人好办事的传统,成功地引起这两个衙门的重视向皇帝建议发回重审。

最终,慈禧太后下了一道懿旨:令由刑部饬令浙江巡抚杨昌浚督同有关官员重新审讯,务得实情,再行上报。

无奈上谕传达到浙江,杨昌浚没能领会上头的意图,还是仅委任嘉兴知府许瑶光负责重审。

这个许瑶光(-)字雪门,湖南长沙人。他出生寒门却高中第七名进士,别的进士大多留在京城做京官,但他却被委任地方县令,而且一干就是20年,其中在嘉兴就干了16年。他在浙江又做官又打太平军,还兴利除弊,最后死于任上,遗作《谈浙》四卷,详细记录了浙江各府及江南一带太平军战事始末,内容丰富,事备文赅。

许瑶光见此案已经惊动了最高当局,自然不敢怠慢,于是即刻过堂。

提审时,许瑶光和颜悦色,并不动刑,也不喊堂威,这让杨乃武和毕秀姑宽心不少,知道京控告准了,于是尽翻前供,既不承认通奸,也未买毒投毒,因为熬不过大刑才屈打成招,杨乃武还说因为曾经揭露官府在钱粮上的舞弊而得罪了地方上的豪绅、粮吏以及县官,因此被借端陷害。

毕秀姑也索性将被刘公子奸污之事以及阮桂金进监牢劝供等情节都抖了出来,这可是惊天爆料啊,其余证人见许大人并没有因之而动用大刑,所以不再有所顾及,纷纷坦白事实。

许瑶光审得内情,却并不高兴,反而作起难了。欲知许知府缘何作难?且看下回分解!

云间大彭

最近发文:

泣血残阳:细说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8)——密查

泣血残阳:细说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5)——攀诬

泣血残阳:细说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2)——旧怨

云间大彭

喜欢就打个赏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7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