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船之外,到底还有多少细思极恐

2022/12/30 来源:不详

北京白癜风网上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最近大火的网剧《隐秘的角落》中,《小白船》这首童谣为夏日增添了一丝凉意。

本来承载着满满童年回忆的歌谣,摇身一变成了“人间阴乐”。反正阿信听到这首歌,是再也回不去了。

死亡序曲《小白船》

其实,仔细想来,“毁童年”的童谣还有很多,有些歌词呀,真的是完全不能细想,比如:

拉钩为什么要上吊?

两只老虎为什么没有耳朵和尾巴?

推理小说里为什么总是响起杀人童谣?

……

所以说,好好的童谣,为什么有的听起来这么恐怖?

《两只老虎》曾经成为了国歌?

《小白船》原本是韩国的一首安魂曲,相信很多人都已经被科普过了。

年,韩国作曲家尹克荣的姐夫去世,他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半月》(),既是为了记录失去亲人的寂寥,同时也抒发了当时痛失国土的痛苦。

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两只老虎》这首唱起来莫名其妙又朗朗上口的儿歌,其实也是舶来品。

它最初的名字是《雅克兄弟》,在法国教会中流传,是一首催促修士做晨祷的歌谣。

后来,它逐渐演变成了一首戏谑的催起床歌,在欧洲各国演化出许多许多版本,比如在德国叫做《马克兄弟》、在英国叫做《约翰兄弟》,但是歌词大意都没有啥变化:你在睡觉吗,XX兄弟?早晨的钟声响了,叮当咚~

放个英文版给大家看看吧:Areyousleeping?Areyousleeping?BrotherJohn,BrotherJohn?Morningbellsareringing.Morningbellsareringing.Ding,dang,dong.Ding,dang,dong.

那为啥到了中国,这首儿歌就画风突变了呢?

这还要从北伐战争说起。当时的爱国人士,根据《雅克兄弟》的曲调重新填词,写成了《国民革命歌》。

年《中国军人》创刊号上刊登的词曲

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为了鼓舞士气动员民众,这首歌又新增了两段。

于是画风变成了这样:

随着革命不断发展,革命军所经之地民众争相传唱,这首歌曲迅速传遍全国,成为当时中国最流行的歌曲,也成为了国民政府的暂代国歌。

而我们现在熟知的《两只老虎》的歌词,经过重新填词后从重庆走向全国:重庆兵营里的士兵都喜欢唱《两只老虎》,因为蒋经国欣赏这歌词。

年出版的《蒋经国论》中就写道:年的一个欢迎会,最后的节目是台上台下齐唱“两只老虎”的儿歌。

为啥蒋经国这么偏爱一首童谣?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人生最宝贵的,是童年时代的纯洁真诚、活泼天真。”

很多回忆录都记载,每当遇到重大问题,他就会唱这首歌激励人心。

推理作品中为什么大量使用童谣?

暗戳戳地进行隐喻,真的是童谣爱好者的一大乐趣。

这就不能不提到推理故事里的各种“杀人预告”。

比如网综《明星大侦探》里的《恐怖童谣》,暗示了几个小朋友的身世和归宿:

图:《明星大侦探》综艺

柯南剧场版《迷宫的十字路口》中,皮球歌《丸竹夷》是一首帮助孩子记住京都地名的儿歌,也是最终的破案线索:

图:《名侦探柯南》剧场版

当然,把“童谣x谋杀”的故事发挥到极致的,还要数阿加莎·克里斯蒂。

她最有名的作品《无人生还》,将8个素不相识的人放在了同一个海岛上。一次次命案发生,都印证了别墅中的一首童谣《十个小黑人》:

《无人生还》剧照

在马普尔小姐系列的《黑麦奇案》中,凶手则反其道而行之,想要利用童谣误导侦探的调查方向。阿加莎的舞台剧作品《捕鼠器》,在暴风雪山庄中也出现了一首童谣《三只瞎老鼠》。

而这三首童谣,都出自同一个——《鹅妈妈童谣》。

说起《鹅妈妈》,想必每个人耳边都会响起几段熟悉的旋律。

比如“伦敦桥要倒塌了”(LondonBridgeIsFallingDown);

比如因为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而声名大噪的“谁杀死了知更鸟?”(WhokilledCockRobin?)

再比如《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矮胖墩,坐墙头”(HumptyDumptysatonawall)

《鹅妈妈童谣》是一部英国民间童谣收录集。这些童谣大部分产生于18世纪,有些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

虽说是童谣,但是里面的很多内容,其实和我们一般以为的“童谣”相差甚远。

比如这首:

玛丽小姐真倔强,你的花园长得怎么样?银色的铃铛、美丽的贝壳,漂亮的女仆排排坐。

看上去很美好的场景,其实写的是都铎王朝时期的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她以严酷的宗教迫害而被称为“血腥玛丽”。

在这首童谣中,“花园”指的是被迫害的新教徒的墓地,“银铃铛”和“贝壳”是酷刑工具的俗语,“少女”则是当时的一种斩首设备。

再比如游戏童谣《转圈圈》:

转圈圈,玫瑰圈,满口袋,花艳艳。啊嚏!啊嚏!我们倒下一片。

现在的英国孩子们会手拉手唱着歌转着圈,然后在歌谣结束时一起倒下。然而这首童谣最初的主题,其实是曾经肆虐欧洲的黑死病。

“玫瑰圈”是黑死病发后皮肤上出现的圆的红疹;口袋的花是指当时把花束放在衣服里抵御疾病的习俗;“啊嚏”是受感染的病人最后阶段出现的类似流感的症状;最终,病人们“倒下一片”。

像这样直指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童谣还有很多,在中国,哭诉孩子失去母亲的《小白菜》、“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喜鹊尾巴长》一类的童谣也广为流传。

这些让人心有戚戚的童谣,都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小白菜》最早记载于《孺子歌图》

这些童谣的背后,都是真实的、血淋淋的时代记忆。也难怪,它们会被推理小说情有独钟了。

在信息不发达的过去,童谣算是一份宝贵的社会记录。而随着人们长久的传唱,这些童谣的原始意义,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这其实也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

一点都不“儿童”的童谣,到底为什么存在?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会问了:这些残酷的童谣,明明这么“少儿不宜”,怎么还会被传唱那么久?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认为:“童年”是被建构出来的概念,在专属于儿童的读物广泛传播之前,儿童和成人共享文化语境。

也就是说,最初是没有“童谣”的概念的,成人说了什么,儿童就会接受什么。

在《童谣牛津大辞典》中,作者就肯定地说:

“鹅妈妈童谣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首先为孩子准备的,事实上,很多是成人的代码。”

那些广泛流传的童谣,很多都是由民谣或者民间故事演变而来的。它们在最初并不是专门讲给孩子听的,相反,它们是把成人的歌谣唱给了孩子听,因为只有成人才懂得其内在含义。

比如我们小时候定下约定时都会念叨的“拉钩上吊”,在英文里也有对应的“PinkySwear”,但其实它们都源于日本的童谣:

指きり切手指(我们立下的是切掉了小手指般坚定的誓言)げんまん(谁要是违背誓言)挨一万次拳头嘘ついたら針千本飲ま~す吞一千根针指切った手指已经切断了(誓言订立了)

中文中的“上吊”,也有很多种理解,有人认为它对应了日文中挨拳头、吞针的残酷后果,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吊钱”的意思,拉钩就像把钱串起来一样说定了、不改了。

既然很多童谣是“成人的代码”,为什么很多童谣又是以孩子的口吻、用着美好的意向来映射现实呢?

一个原因在于,“童言无忌”,人们通常不会对孩子的话认真,因此童谣中的隐喻可以让人正大光明地品评时事。

而在另一方面,尤其在中国,儿童又总是会与通灵故事产生联系。不知从何而起的童谣,往往被附加某些“天启”的政治含义。

比如东汉末年的长安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就被认为是对董卓政权将被颠覆的预言。

“千里草、十日卜”合起来就是“董卓”

在政治意味之外,这些饱含隐喻的歌谣,用童真的视角来处理极其残酷的社会问题,也暗含着诗歌的美学。

它们反映了成人作家的思想,体现的是作者对现实的关切和反思,但是用孩子的口吻说出来,就别有一层意味。

就像米兰·昆德拉在其《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中写道:

“唯一真正严重的问题是孩子提出的,只有最天真的问题才是真正严重的问题。”

不过,也不用太担心这些“恐怖童谣”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成长,童谣的恐怖意味早就在流传的过程中慢慢磨灭了。

而今天所创作出来的童谣,更多是承担了对孩子们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也应当更加审慎和严谨,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毕竟,挖掘优美童谣背后的残酷故事,是我们这些八卦的大人才爱干的事呀。

参考文献:[1]《国民革命歌:大革命时期的最强音》,廖利明,中国档案报[2]《两只老虎竟然差点成了国歌?

壹读精选》,那一座城[3]《那一年,蒋经国教我们唱两只老虎》,马拉,重庆晨报[4]《恐怖童谣,远不止一首小白船》,恺哥,新周刊[5]《隐喻叙事与恐怖艺术———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鹅妈妈童谣》,赵跃,民俗研究[6]《小白船怎么就成人间阴乐了》,网易上流

印刷术和电视如何改变成人和儿童的界限?尼尔·波兹曼“媒介批评三部曲”,带你看到技术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尼尔·波兹曼三部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87.1购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3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