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大奇案之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由死
2022/12/1 来源:不详大家都知道,“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此案曾轰动全国各地,历时近四年,先是余杭县初审,经杭州府定罪,报浙江按察使署,直至上报刑部。最后在慈禧太后的直接插手干预下,此案才得以大白于天下,杨乃武与小白菜终获平反昭雪。
让我们从两幅对联的角度,来了解一下这个奇案的来龙去脉吧。
先说案子的主角杨乃武,杨乃武(年—年),浙江余杭人,字书勋,杨乃武有一个哥哥杨乃文、一个姐姐杨淑英,因为排行老二,所以人称杨二先生。
杨乃武家世代以种桑养蚕为生,其父杨朴堂继承祖业,辛苦勤劳,家道逐渐小康。
杨乃武自小聪慧过人,杨朴堂很欣慰,就安排杨乃武读书学习,以求谋取功名,改变杨家世代为农的身份。杨乃武呢,也不负众望,经过刻苦攻读,年,杨乃武20岁时就考中秀才,杨乃武越发有了信心,再接再厉,年,杨乃武33岁时又考中举人。
大家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文中写道: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这范进为何一听自己中举,就会高兴地昏了过去呢?
宋真宗赵恒写过一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意思是读书人只要立志高远,刻苦攻读经书,参加科举考试,那么高官、厚禄、华屋、美人都可以从书中获得。
所以在这里,再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古代读书人考中秀才、举人后,能够享受到的政治、经济待遇,了解这些,就知道古人为何推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了。
读书人,俗称书生,朝廷认可的正式的身份是童生,不管你多大年纪,哪怕你七老八十,只要没有考中秀才,你的身份就是童生,有个对联就是嘲笑一些年纪大的读书人: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童生们要参加府里(现在的市、地区)的院试,通过了就是秀才。
秀才虽然也是功名,但是仅仅是最初级的功名,还不能出仕为官。秀才的地位高于普通的百姓,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称为乡绅了。秀才和当地的父母官有对话的资格,见面也无需下跪。
秀才,最实惠的还是经济利益。按规定,秀才可以免除部分地丁钱粮和差赋徭役,交的费用少了,就相当于收入增加了,这是躺赢啊。不仅如此,秀才这个名号也是一个金字招牌,凭着这个招牌,秀才可以担任私塾教师,尽管收入不算丰厚,但养家糊口不算难事。根据文献记载,清代的秀才担任私塾先生,平均每年收入大约为24两银子,明显的高于当时青壮年雇工的年收入10两。
当然,取得秀才的读书人大多不会止步于此,他们还有更高的目标,向举人发出冲刺。
每隔三年的八月份,朝廷就会在各省的首府举办秋试,正式名称是乡试,也称秋闱。秀才和县学、国子监学生这些人才有资格参加,考中者就是举人。当然,这个概率是很小的,一个省根据人口规模大小,每次也就录取几十到上百人。
政治待遇上,举人是“士”了,所谓“古之四民,士农工商”,“士”排名第一,地位最为尊贵。在清代初期,举人一般可以直接出任知县、高层幕府幕僚,因此举人也有“头顶知县,脚踏幕僚”这个说法。假如举人一旦犯罪,不能直接上刑治罪,需要经过一系列琐碎的上报程序,经过批准免去举人的名头,成为平头百姓,才能上刑治罪。
举人向来是古代社会士绅最重要的群体,在地方上,举人大多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与秀才拜见知县不同,举人和知县见面,他们是同一等级的会见,相互之间可以称兄道弟。
在经济待遇上,举人享有税赋、徭役全免待遇。举人不仅可以免除自己和家人的徭役,还可以免除名下田地的税赋。古代徭役税赋苛重,许多富有家庭,往往会把家里的田产店铺,挂到举人名下,为了少交点税赋,省下的税赋,一部分就交给了举人。此外,一些破落户也投身到举人名下,求一个丫鬟奴仆的身份,从而换取不用服徭役的机会。另外,在中举之后,当地很多富商、贵人、商会会主动献上财产,积极结交,以求日后庇护。
据说,有一些地区,官府报喜人员去新中举人家送喜报的时候,还带着锤斧之类的工具,报喜之后,接着用锤斧把举人家的门窗打碎。新中举人和家人不但不生气,还乐呵呵地看着,打完了还要给报喜人员红包,当地把这叫“改换门庭”。不要担心门窗这些小事,接着就有人前来免费安装新的门窗,还有大批人前来送财送物送房子,意图结交。
大家看看,这些能享受的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多么诱人,也难怪范进中举之后,会乐得晕了过去。如果换成你我,也肯定会在梦中高兴地笑醒啊。
啰嗦了这么多秀才、举人的政治、经济待遇,是因为文章后面杨乃武的案子会用到,下面书归正传:
再说杨乃武小白菜案的冤案制造者:余杭县知县刘锡彤,刘锡彤(年-年),字翰臣,河北盐山县人(今属河北海兴县苏基镇)。盐山县与山东无棣县搭界,属黄河盐碱地地区,土地贫瘠,庄稼难以生长,人们生活贫穷。
清乾隆三年(),金世昌担任盐山县知县,他为盐山县人民办了一件造福后代的大好事。金世昌知县在县衙前面的鱼香馆地,创建了一座书院,取名鱼香书院,盐山县的读书人有了集中统一学习读书的学堂。副贡生李士晋捐田六顷,还有其他乡绅捐款捐物,为鱼香书院提供了运转的经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学习刻苦,刘锡彤长大后,考进了鱼香书院学习。为了改变贫穷的现状,刘锡彤在学业上真是拼了命。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七年(年)刘锡彤31岁高中举人,鲤鱼跳上了龙门,乌鸡变成凤凰,读书改变了命运,农村的孩子成了大清的官员。
刘锡彤随即被任命为山东邹平代理知县,代理考核合格之后,被派到江南富庶之地浙江丽水县担任知县。这知县一干就是20年,同治元年,也就是公元年,刘锡彤换了个地方,到余杭县担任知县,考虑到刘锡彤年资深长,给加了知州衔,虽然职务不变,但是级别提升了,以示朝廷恩宠。
这里,大家要注意了。到年,,刘锡彤已经56岁了,担任知县也已经25年了。从一个初出茅庐饱读诗书的穷书生,到掌握一个县生杀大权的父母官。一开始,刘锡彤渴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清官。随着官场磨炼的增加,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拉帮结派的风气,深深地影响着刘锡彤。想想自己从农村出来,尽管任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清清白白,但是朝中毫无根基,没有人提携,始终是一个知县,虽然给了一个知府衔,岁月不饶人,眼看快60岁了,升迁恐怕无望了,该为以后留条后路了。
心态变了,人就和以前判若二人。刘锡彤再也不是以前的刘锡彤,他放下清白,丢弃脸面,忍辱负重,开始请客送礼应酬,积极结交同僚、上级,加入他们的圈子,博得他们的赏识,以求最后一搏,升一个货真价实的知府。
杭州知府陈鲁、浙江巡抚杨昌俊这些顶头上司,毫无疑问需要拜望打点,求得他们把自己划进心腹的小圈子,列入以后提拔的小苗子。同级的其他各县知县需要应酬结交,不指望他们能多说好话,只求他们别背后捅刀子即可。另外,刘锡彤也留了一手,毕竟年纪老了,该为退休留条后路,多多准备养老金了。
这一些,都需要实打实的银子啊。
清朝的一个知县的年薪俸禄是45两银子,外加20担俸米,然后还有一个额外收入,叫做养廉银,七品知县的养廉银达到两银子,这不过是正常的工资。
但是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十万雪花银怎么来,在知县这个职务上摸爬滚打20多年的刘锡彤岂能不知?以前刘锡彤标榜清白,不屑而为之。现在不同了,刘锡彤太喜欢银子,太需要银子了。
下属们逢年过节的孝敬,刘锡彤是笑纳不拒。富商大户的请托孝敬,刘锡彤照单全收。老百姓击鼓喊冤打官司,对不起,收费,拿银子来。刘锡彤收红了眼,这些还是嫌少啊,刘锡彤又盯上了数量巨大的税捐。
在清朝,普通的老百姓需要缴纳的税捐太多了,除了朝廷规定正常的税捐以外,各地还自己设立各种和名目,比如亩捐、房捐、铺捐、船捐、盐捐、米捐、饷捐、卡捐、炮船捐、堤工捐、板厘捐、活厘捐等等,可谓是无人不捐,无物不捐。
还有各种陋规,例如老百姓纳税交的银子,有火耗一说,每两要加收三至五分。老百姓交皇粮有折耗一说,把粮倒入斛中要堆得冒尖满,收粮的县吏再用脚踹几下,斛中之粮溢撒地上很多,这些都不准农户扫取,而是归了官府,这就是俗称的“踢斗淋尖”。这些所谓的“火耗”、“折耗”,实际上都落入了贪官污吏的腰包中,大头肯定是孝敬了刘锡彤。
银子出在羊身上,余杭县的老百姓就是最大、最肥的羊啊,并且羊儿们都是温顺、听话,很乖的哦。看着日益鼓胀的钱袋子,刘锡彤乐得笑开了花。
可是,唯独有一只不听话的羊,站了出来。
杨乃武气愤不过了。杨乃武是本地人啊,当然是心向家乡人,就去找刘锡彤反映情况。前面介绍了,举人和知县政治待遇是同等级别的。所以二人见面,称兄道弟的很和气。杨乃武很客气地反映县衙违反了朝廷谕旨和巡抚布告,应该禁止这些陋规、陈俗。刘锡彤很虚心地表示,感谢老弟反映情况,县衙知错就改。很和气地送走了杨乃武。
改?断我财路,那不是拿刀子割我刘锡彤的心头肉吗,笑话,我还能在余杭县待多久,我管得了以后吗。刘锡彤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余杭县衙我行我素,仍旧行事不断。
杨乃武一看,县衙做法一点没变啊。一介书生的鲠直劲上来了,三番五次去县衙找刘锡彤。
最后一次会见,刘锡彤恼羞成怒,竟然不顾礼节,派人将杨乃武逐出了县衙。杨乃武亦非等闲之辈啊,一怒之下在余杭县衙照璧上挥毫泼墨,书写了一副对联:
大清双王法
浙省两抚台
写完之后,杨乃武留下话,准备上书杭州知府和浙江巡抚,继续反映此事。余杭县老百姓听说此事,互相奔走相告,杨举人是为民请命的好人啊,无不拍手称快。
杨乃武怎么也没有想到,这这幅对联会给他埋下了杀身之祸。
刘锡彤却是如鲠在喉,心想,既然你杨乃武不仁,那就休怪我不义,开始暗暗寻找报复杨乃武的机会。
最重要的人最后出场,现在该我们的女主角小白菜出场了。
毕秀姑(年—年),浙江余杭县人,江南出美女,这毕秀姑长得身材苗条、皮肤白皙、面容秀丽,又会打扮,喜欢穿白衣绿裤,所以人送外号“小白菜”,真名倒是很少人叫了。
毕秀姑十六岁时,嫁给余杭县本地人葛品连,夫妻二人租住杨乃武家,以做豆腐、卖豆腐为生。
毕秀姑勤劳朴实,杨乃武的妻子詹氏有些活计,毕秀姑经常帮着干。这么一来二去,两家人的关系非常友善。杨乃武在闲暇时,就教毕秀姑习字读书,詹氏也常常喊毕秀姑一同吃饭。
有一些人是见不得人好,本来就忌妒杨乃武中举,这下见他一个举人,居然平白无故地教毕秀姑读书,肯定是和毕秀姑有私情啊,于是四处传播,编出“羊吃白菜”的谣言来。
年11月,毕秀姑的丈夫葛品连突得暴病,不治身亡。他的生母沈喻氏见他身体乌青,两鼻有血,认为是死得蹊跷,怀疑小白菜谋杀亲夫。于是,沈喻氏到县衙报案,称葛品连死得蹊跷。
人命关天,县衙很重视,仵作沈祥立刻赶到现场,匆匆验尸之后,就向知县刘锡彤禀报,称经查验,葛品连确是中毒而死。
刘锡彤是大喜过望啊,老天开眼啊,天赐良机,这下杨乃武看你还如何告我。刘锡彤当机立断,下令立刻将毕秀姑逮捕入狱,亲自审理。
大刑之下,刘锡彤拿到了想要的口供,毕秀姑被迫招供承认自己与杨乃武合谋用砒霜毒杀葛品连。
前面说了,举人的政治待遇之一,就是未免除举人头衔之前,不受刑罚。可刘锡彤顾不了那么多了,一方面立刻向杭州知府上书汇报此案,并要求解除杨乃武的举人身份,以便于审结此案。
不待杭州知府的批准文件下达,刘锡彤毫不犹豫地下令,将杨乃武抓捕归案,即刻审理。
然而,杨乃武虽被打得遍体鳞伤,却始终不肯承认与此案有瓜葛。
无奈之下,刘锡彤将初审结果上报给杭州知府陈鲁,请求二审定罪。
这是到了你死我活的生死关头,刘锡彤不再吝惜银子,花钱如流水啊。由于刘锡彤这些年的殷勤拜望打点,陈鲁和刘锡彤关系很铁。望着白花花的银子,陈鲁当然为属下破财消灾了。
二审时,受不住酷刑的杨乃武,屈打成招,供认不讳。
于是结案,杨乃武处以斩刑,毕秀姑则被处以凌迟。陈鲁把案情上报给浙江按察使蒯贺荪。
蒯贺荪见钱眼开,不加详审,即认定证据确凿,定罪准确,随即报给浙江巡抚杨昌浚。
杨昌浚和蒯贺荪同属于湘军系统,岂能不相信属下,于是上报京城的刑部。待刑部批准后执行判决。
面对这场晴天霹雳,杨乃武家人决意为杨乃武讨还公道。清朝规定女子不能直接到衙门申诉,必须以孩子的名义,这叫“抱告”。杨乃武的大姐杨淑英、妻子詹彩凤带着儿子荣绪在乡亲们的支持下,到狱中探望,让杨乃武写了冤状,然后变卖家产,凑足银两,前往京城为杨乃武伸冤。
刑部复核此案,也感觉此案疑点颇多。经过光绪帝的批准,特钦派浙江学政、礼部侍郎胡瑞澜为钦差大臣,重新审理此案。
杨昌浚
浙江巡府杨昌浚一看胡瑞澜来重审,心想如果翻案,自己的脸面丢尽不说,属下蒯贺荪、陈鲁、刘锡彤等肯定要追究渎职之罪啊,绝不能让胡瑞澜翻案。于是,杨昌浚威胁利诱,刘锡彤上下重金贿赂。胡瑞澜终于同流合污,用重刑拷逼杨乃武,趁杨乃武行刑时双脚被刑具夹断,昏迷不省人事时,狱卒拿起杨乃武手画押认罪,在一份所谓的“供状”上按下手印,逐定“维持原判”。,胡瑞澜回京复命了。
杨乃武看到钦差大臣浙江学政胡瑞澜也是这样审案,自认为再无平反之望,必死无疑。悲愤之余,在狱中写下一副对联,讽刺贪官胡瑞澜的昏愦和清朝官场的腐败。命都要没有了,吐吐怨气总可以吧。
举人变犯人,斯文扫地;
学台充刑台,乃武归天。
近代上海的报纸《申报》原封不动地刊发了这幅对联,配以详细报道,引起了各界的轰动。到这个时候,这桩案子过了三年多的时间,已经闹得天下皆知。《申报》此前已经多次报道了此案,人们开始质疑这起案件,提出了几个疑点,舆论上普遍同情杨乃武,盼望这起冤情能给得到洗刷。
清朝朝廷局面上也发生巨大变化。年8月,太平天国被湘军扑灭之后,湘、淮系列势力膨胀,江南地区的总督、巡抚、知府、知县,大都是湘淮系列的门生故吏,他们官官相护,抱成一团,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清朝皇室的权威。
慈禧太后
同样的,江浙籍的官员们也抱成一团,回击着湘、淮势力。以内阁大学士、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酥、兵部侍郎夏同善为首的江浙籍官员联名上书,请求朝廷安排刑部直接审理此案,否则“江浙书生无一人读书上进”。内阁中书汪树屏更是直言,湘、淮系列势力欺“孤儿寡母”,直刺慈禧太后的痛处。
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反复斟酌,决定打击湘淮势力,下令由刑部直接审理此案。
光绪二年(年)十二月,刑部尚书桑春荣作为此案主审,直接将葛品连的尸体带到京师,开棺验尸,刑部的仵作业务水平之高,那是没的说啊,谨慎地再三确认,葛品连确实无任何中毒痕迹。由此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情大白。
光绪三年(年)二月,震惊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宣告终结,杨乃武与毕秀姑无罪释放出狱。
此案涉及的各级官员有多名,其中包括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杭州知府陈鲁等多名六品以上的官员被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
余杭县仵作沈祥以及其他相关人等有30余人被革职、充军或查办。
余杭知县刘锡彤,这起冤案的罪魁祸首,被判流刑,发配黑龙江,也算是罪有应得,只不过还未启程,刘锡彤惊忧过巨,死了。
出狱后的杨乃武一身伤病,几近残废,眼望苍天,泪如雨下,念念自语道:“这大清朝,真的有青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