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杨乃武小白菜案背后所折射出的东西
2022/12/1 来源:不详太原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803/9269975.html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下“杨乃武小白菜案”的整个经过。
公元年,浙江余杭县民葛品莲因病亡故,他的妻子毕秀姑颇有姿色,人称“小白菜”。之前,葛品莲夫妻赁居于举人杨乃武处时,小白菜曾和杨乃武传出过绯闻。葛母怀疑自己儿子的死另有隐情,于是就跑去县衙喊冤告状,县令刘锡彤经过验尸,认为葛品莲系中毒身亡,随后将毕秀姑抓来严刑审讯。最后毕秀姑受不了,被迫供认谋害亲夫,毒药乃是杨乃武所给。官府因此判杨乃武当斩,毕秀姑凌迟。
由于当时的死刑案件是需要逐级审核的,在这个过程中,杨乃武屡次翻供,同时写了很多申诉状,让家人到京城去告御状。此案一时间成了当时的轰动新闻,乃“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公元年,朝廷派了浙江学政胡瑞澜重审此案,结果维持原判。浙江官场明目张胆地结成了一个利益同盟,引起了各界的强烈不满,尤其是言官的抨击。后来刑部直接插手,经过开棺验尸,验明葛品莲确因病身死。公元年,此案终于水落石出。
最后,这个轰动一时的冤案,以一大批官员的落马定罪而告终。
余杭知县刘锡彤是这起冤案发生的罪魁祸首,被发配了黑龙江;仵作沈祥以及其他相关人等30多位官员被革职、充军或查办;还有一些高管试图一错到底,将冤案作成铁案,后也被牵扯到了其中,比如浙江巡抚杨昌俊、浙江学政胡瑞澜,杭州知府陈鲁等一干官员多位,全都被革除顶戴花翎,永不录用。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如此大的冤案,之所以能够平反,还多制造冤案的官员进行了追责和惩罚,多少可以显示出清朝政治制度中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整个事件的发展,从最初的官民之争,进而变成了官场内部对司法正义的分歧,其中也不乏中央和地方的博弈。
当此案捅到朝廷时,四川总督丁宝桢为此大闹过刑部,声称如果这个“铁案”要翻的话,将来就没有人敢作地方官了。可刑部右侍郎翁同龢却坚决支持“据实判决”,他说:“刑名乃一国重典,岂可视为儿戏?像这样的冤案不平反,作为一个良心的大臣怎能心安?”随后见两宫太后时,一再“为此陈奏,力请湔(jiān)雪”。
值得一提的是,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清朝高官,大多数都是出自读书的士人,而非不学无术的奴才或是武夫,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正义的坚守。为何这么说?因为相比于当时的读书人,很多出生于底层技术的官僚,或是家奴走狗之类的人,他们只会一味地追求功利性结果,不择手段,毫无人性良知,以及最起码的法律意识。
在此案中,余杭知县刘锡彤就是这类人。
在最后的庭审中,面对朝廷的责问,他一时间没了话,便大骂原负责尸检的仵作,说:“尔当时如何验法?尔误我,尔误我!”仵作回道:“当时老大爷叫小的如此,小的将若何?”刑官笑指刘令说:“尚有何辞?”刘令乃语塞,低首无语。
此外,清朝司法监察制度中的御史和言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两个官职都是可以“治官”的。清朝的言官是可以“风闻言事”的,也就是说他们以批评官员为职责,不必要求说要有证据。还有杨乃武自身的举人功名,对他的严刑逼供,也激起了天下士子的公愤和舆论。
晚清时期,现代化的报纸已经出现了,而且当时有办报自由,基本上都是民间的组织,根本不受官方的控制。此案中,它们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起到了伸张正义的效果。
当时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的《申报》刚一年多,就对此案进行了首次报道。在此案复审的阶段,又是全程跟踪报道,先后发表了70多篇相关文章,还有40多篇报道和评论,甚至还公开刊载了杨乃武的几分上告状。
最终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这桩清末奇案得以真相大白,杨乃武得以死中得活,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