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小白菜案上
2022/9/10 来源:不详最近丰县八孩案在网络上反响巨大,清末四大奇案的杨乃武和小白菜案惹人联想,经常被提起。杨白案大家知之甚详,我就不多说,只聊聊其中的几个有趣的历史人物和当时的一些历史背景。
大将筹边人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的作者是杨昌浚,而诗中的大将指的是左宗棠。同治末光绪初,六十多岁的老翁左宗棠抬棺出征,率领湘军收复新疆占现在中国大概六分之一的领土。因为玉门关外土地荒凉,左宗棠带领部下广植杨柳,蔚为壮观,所以杨昌浚化用了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来抒怀。
玉门关修建在汉武帝时期。其时,匈奴右贤王(混邪王)为卫青霍去病所败献出河西走廊,汉武帝于是筑玉门关。玉门关和阳关是西汉通西域的两个仅有的关口,王维诗“西出阳关无故人”指的就是这个阳关。
年,曾国藩的九弟,曾九帅曾国荃把南京围得跟铁通似的,到了克复江宁的关键时候。其时,左宗棠入浙,已经肃清浙江里的洪杨势力。李鸿章借英国人戈登的洋枪洋炮,收复了上海和江苏大部。但是,两个人都知道曾九帅志在独占克复江宁的功劳,所以按兵不动。南京城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费了大力气修缮,非常坚固。曾九帅借用火药总算炸开南京城。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洪秀全在南京十年积蓄的金山银山不见了。
其实大家都能猜得到:湘军将士抢了金银财宝后,用小木船一只一只的络绎不绝的沿着长江运到了洞庭湖,送回家了。
其时离辛酉政变才三年,皇帝年幼,朝廷的局面依然是“亲王辅政,母后垂帘”,是恭亲王和两宫太后合作的蜜月期。恭亲王有“贤王忧国”的名声,倚重文祥,沈桂芬等能臣。慈安太后也还健在,慈禧太后做事还多有顾忌,所以当时政治还算清明。现在发匪已平,湘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南京的金山银山也没有了,曾国藩到底想干什么呢,这个便是个重要的问题。
当时曾国藩是两江总督(两江包括江苏,江宁,江西,不包括浙江),李鸿章是江苏巡抚,左宗棠是浙江巡抚。他们之间
当然也有很多矛盾,但在清廷看来,仍然是“一家人”。他们控制了两江和浙江
这些最富庶的地方,哪里能够不担心。
年,曾国藩从两江总督改任直隶总督,声名达到顶峰,北京的湖广会馆里的湖广老乡给他立了功德碑。很快的在年,天津教案爆发,洋人的事不好弄,天津又在直隶统辖范围,所以曾国藩署理天津教案。不料处置的让国人不满,弄得个灰头土脸,搞了个“卖国贼”的名声,一时从“中兴名臣”变成了“卖国贼”,湖广会
馆的功德碑也被老乡们砸了。
这时候南京又发生了清末四大奇案的“刺马案”:接替曾国藩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校阅场被人刺杀。这件事情背后非常复杂:湘军怀疑马新贻是朝廷派来调查“金山银山案”的,所以有人怀疑马新贻之死是湘军买凶性杀人,幕后很可能是曾九帅。
其实朝廷派马新贻接任江督,也还是花了很多心思。马新贻是李鸿章,郭嵩涛的同榜进士,也是一个能吏,做个闽浙总督。这里,郭嵩涛是曾国藩,左宗棠的儿女亲家。但是,他确实不是湘军的核心人物,为朝廷所信认,所以是一个两方面(朝廷,湘军)都能接受的人物。
刺马案后,朝廷担心湘军有进一步的过激反应(比如造反),所以决定退一步,让李鸿章接任
直隶总督,处理天津教案,而让这时候灰头灰脸的曾国藩回任两江,处理刺马案,等于是向湘军屈服,不再追究了。曾国藩不久就过世了。
在这个时间点上,朝廷比较克制,而湘军在两江,浙江都很有势力,他们的很多事情自然也为江浙人士不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