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旧人旧事历史说

2022/10/5 来源:不详

引言: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昌浚《恭颂左公西征甘棠》

因为杨乃武和小白菜一案被撤职的浙江巡抚杨昌浚虽然算不得诗人,但是他这首诗,尤其是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大概可以说是晚清以来流传最广的名句之一。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翻用唐诗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高度赞扬了晚清凌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丰功伟绩。

左宗棠,我相信稍微熟悉一些近代史事的朋友都知道,他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一说胡林翼)合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然而,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我们纪念左宗棠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造就王朝中兴的名臣,而是因为他收复了占祖国领土面积1/6的新疆,维护了我国领土完整,捍卫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是晚清中兴名臣中唯一一个能够成为民族英雄的伟大人物。

0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程度的加深,我国的边疆领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年,在西方列强的阴谋支持下,浩罕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军事头目阿古柏占领喀什,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蓄意分裂新疆。

到年,阿古柏实际控制了全疆大部分地区。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之后阿古柏签订条约,俄国侵略者与阿古柏政权签订条约以承认阿古柏政权的方式换取了在南疆通商的权益。

年,阿古柏自认奥斯曼帝国为其宗主国,接受土耳其苏丹赐封的埃米尔称号,悬挂土耳其国旗。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眼见本属于中国领土的新疆日益被人分裂出去,义愤填膺地上书朝廷,请求收复新疆。

应对边疆危机,解决新疆问题,事左宗棠一直以来都挂念于心的头等大事,早在他出任陕甘总督(年)以前,就开始着手筹备了。而左宗棠与新疆的历史渊源最早都可以追溯到年。

那一年,因病离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在回乡途中约当时在长沙开馆授徒的左宗棠见面。二人一见如故,言语交谈十分投机,尤其对于西部边疆防务问题,见解几乎完全一致。

临走时,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时搜集的资料、地图等全部交给了左宗棠并嘱托他说:

“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

两人分别不到一年,林则徐就因病逝世了,在他临终前的一份奏疏中林则徐再三强调,左宗棠才华满腹,见识高远,可堪大任。

左宗棠没有辜负林则徐的赏识,他很重视林则徐给他的资料,并不断积累自己在这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对于新疆的山川地理、人文历史、宗教民俗和周边国情都做了非常深入的了解。

02

左宗棠相信凭借自己多年的筹备,只要朝廷支持,完全可以光复新疆,一举击溃阿古柏。然而,就在左宗棠满怀信心地准备收复新疆之战时,京城里却传来了反对他对西北用兵的声音,因为东南沿海出事了。

年5月,日本以“琉球漂民”事件为借口悍然侵略中国台湾。10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北京专约》,不仅承认了日本入侵台湾是“保民义举”,而且还赔偿了日本白银50万两。

此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认为朝廷当今之要务,是加强东南海防,建设海军力量。

由此,引发了晚清政坛关于国防问题的最大论争——“塞防”和“海防”之争。当时“海防”派的代表人物是与左宗棠同为晚清中兴名臣的李鸿章认为:

“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无事时岁需军费二百余万,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以为不便。”

他还说:

“而中国目前力量,实不能兼顾西域”,“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

也就是说,加强海防急需用钱,新疆不过是一块地处偏远,难以控制的贫土,用兵新疆除了劳民伤财毫无意义,而且新疆靠近俄国和英属印度,两国对新疆垂涎已久,阿古柏又得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册封,即使勉强收复也无法固守。所以最好放弃新疆,将西北经费投入东南。

对于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的论调,左宗棠一番深思熟虑后上书说:

“关陇新平(甘肃回乱刚平定),不及时规还国家旧所设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

紧接着,为了有效地促使朝廷下决心收复新疆,他又进一步分析了由地理形势决定的严重威胁国家根本的危殆局面:

“若新疆不固,则蒙部(蒙古)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俄人拓境日广,自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他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光复新疆,所以保蒙古;守卫蒙古,所以保京师。”也就是说,仗是一定要打,新疆一定要收复,否则就要亡国。

左宗棠对新疆收复与否利害的肯切剖析最终触动了朝廷,慈禧太后决意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当她问收复新疆大概要多久时,左宗棠十分剀切地回答:“剿抚兼施,一了百了,需时五年。”事实上,自年出兵新疆,左宗棠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便消灭了阿古柏政权。即使算到年俄国归还伊犁,前前后后不过四年。

03

虽然左宗棠通过分析利害说动了慈禧太后和朝廷中的一部分人支持他收复新疆,并指出用兵西北刻不容缓,但是朝廷中反对的声音仍是此起彼伏。

曾国藩劝左宗棠说,现在内忧外患,四面受敌,形势非常不好。轻启边衅,恐有萧墙之忧。左宗棠坚定地反驳道:“中国有萧墙之忧,各国岂独无池鱼之虑?”

他不仅没有因为曾国藩的劝阻而罢兵,反而让部下准备了一口棺材,要知道,当时的左宗棠已经是一个六十五岁的老人,抬着棺材领兵西征,大有“不成功,便成仁”如果没有超乎寻常的决心和勇气,这是很难做到的。

年3月,左宗棠挥师西向,进驻肃州(今甘肃张掖)拉开了收复新疆的战役。他审时度势,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所谓“缓进”是说在收复新疆过程中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所谓“急战”则是说,推进战事一定要快,遇到战事,一定要速战速决。只有这样,才能为缓缓进军争取充足的时间。

左宗棠收复新疆大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而消灭敌对武装只用了不到六个月。对于湘军作战之速,左宗棠在给湘军将领刘锦棠请功的奏折中这样表述:

“三旬之间,迅扫贼氛,穷追三千里,收复东四城,歼敌数千,追回难民数十万。决机神速,古今以来,实罕其匹。”

湘军之所以能够在新疆战场上取得这样的战况,一方面是由于左宗棠制定了正确的进军方针,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湘军士兵过硬的军事素质优良装备。从作战能力上来说,左宗棠统率的湘军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早就成为了一支身经百战的劲旅;从武器装备上来看,由于左宗棠的努力,湘军士兵装备了洋枪、七响后膛洋炮、架劈山炮、德国造后膛来福线大炮、开花后膛炮等先进火器。英国历史学家包罗杰所说:

“这支中国军队完全不同于所有以前在中亚的中国军队,它基本上近似一个欧洲强国的军队。”

当然,除了走中场自身出色的指挥能力和湘军士兵过硬的作战能力收复新疆的战士之所以进行的如此顺利,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新疆各族人民的积极支持和热烈配合。

达坂城的维吾尔族同胞冒死给左宗棠的西征军送情报,库尔勒的蒙古族百姓带西征军渡河,库尔勒的维吾尔族百姓告诉西征军藏粮的地点,阿克苏的各族百姓关上城门拒绝叛军。可见左宗棠以及其率领的西征军得到了各族民众的真心拥护。

这一切都源于进军新疆后左宗棠宣布的利民政策,他曾宣布:除了阿古柏是必死之寇之外,其他人被阿古柏裹挟的士兵以及被迫臣服于他的民众,只要放弃反抗,一律既往不究,并由朝廷妥善安置。这条政策的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响应以至后来进剿南疆时,出现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场面。

04

左宗棠之所以伟大,他的功绩之所以辉煌,不仅是因为他打赢了一场反分裂战争,维护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更重要的是他为新疆长久的和平统一定下了“久安长治之策”。

首先,左宗棠鼓励移民兴疆,他规定从内地来的新疆移民可以缓交粮税。其次,考虑到维吾尔族百姓不识汉字,他下令刊刻《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书籍,传播中原儒家文化,提升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另外,他要求所有粮税清单都要同时使用汉维两种文学书写,这一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照顾极大激发了维吾尔族民众的生产热情。

年,新疆共征粮税26万余石,比原来多10万余石。为了再多增加粮食,左宗棠还命驻军在新疆屯田,并且帮助各族民众修建了多条大型干渠,又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发动各族群众自己参与水利设施建设,以发秋粮食作为补偿。

此外,他让“红顶商人”胡雪岩从浙江湖州为哈密、吐鲁番、阿克苏当地的人民招收了60名熟悉蚕桑业的人,开办制丝局,教新疆各族人采桑制丝。后来,他先后两次让人从湖州运桑树秧苗过来,改良新疆的桑树品种。

颇值得玩味的是,在植树造林、改造环境方面,左宗棠也贡献甚多。他根据西北土壤环境,栽种了大量柳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左公柳”,闻名天山南北。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开篇所引“新栽杨柳三千里”的诗句。

最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率先提议在新疆设立行省,直接归中央政府管辖。这对于新疆的和平稳定,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意义无论如何估量都不为过。

年的,也就是在左宗棠去世的前一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设立行省,而新疆的首任巡抚正是在收复新疆之战中立下不朽功劳的湘军将领刘锦棠。

结语:

左宗棠以自己的高远见识和杰出能力,在晚清那样一个时局艰危的年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驳斥了一些人放弃新疆的谬论,极大地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而今的中国,早已不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我相信,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我们,比我们的先辈左宗棠更有底气、更有力量、更有信心、更有决心捍卫中国的正当权益、捍卫新疆的正当权益、捍卫生活在新疆的中国人民的正当权益!

旧人旧事历史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1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