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家庭中最惨的女性,往往比小妾还不如
2023/7/26 来源:不详“小白菜,泪汪汪,从小没了爹和娘。童养媳,苦难讲,就怕逼着去拜堂。半夜里,秋风凉,望着月亮哭断肠。小白菜,泪汪汪,苦水比那溪水长,比那溪水长。”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是电视剧连续剧《杨乃武与小白菜》的片尾曲,它描述的是童养媳苦楚无助的生活境遇,其中命运多舛的主人公小白菜就是清末家喻户晓的童养媳。
童养媳是我国旧社会中普通存在的一种社会习俗现象,由来已久。“养媳制大约起于宋元,但在周代的媵嫁制中已能约略看到后世童养媳的影子。自元代以后养媳制已经相当普遍,元律甚至还规定不能将未成婚的童养媳转配给家奴”直至民国初年,童养媳仍然普遍存在。
然而童养媳婚姻最遭人诟病的莫过于它的剥削性:童幼过门,稍能操作后便要承担极其繁重的家务劳动,却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同时还要忍受惨无人道的家庭虐待,成为纯粹的劳动和生育的工具。这应是大众对童养媳婚姻所贴下的第一标签。
童养媳女性是在幼年时期就被父母卖到“夫方”,或者是由男方领养的。待到“长大”,男方择日圆房。蕴藏在这一习俗背后的是对女性生命,权力的蔑视。男尊女卑的观念下,女孩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就是一个“赔钱货”,选择将女儿送或卖给人家做童养媳,不仅省了抚养的义务,更是给贫困的家庭缓解了生存压力,甚者,还能从中赚一笔,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难道是她们的父母不明白自己的骨肉过着寄人篱下的非人生活吗?不,只是集体无意识罢了!在20世纪初,“人性解放”的思想启蒙下,“新思想要求他们注意社会问题,同情于‘被损害与被侮辱者’”。“童养媳”的悲苦生活、凄惨命运走入作家的创作视阈,成为文学作品描写的客体也就成为客观必然。
在中国封建的“伦常”关系中,女性地位是最低下的。她们一出生,就必定束进“伦常”的牢笼,被视作孕儿的工具,交换的物拾。她们作为人所应有的人性的、情感的需求都被忽略。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和儿童同属于社会的最底层,作为既是女性又是儿童的“童养媳”,她们的境遇自是不言而喻的。
“婆媳关系”是一个亘延千古的话题。在封建父权制家庭中,男性应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而在“童养媳”的家庭结构中,公媳由于“男女授受不亲”,丈夫又尚年幼,不知行驶自己的特权。管教儿媳的任务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婆婆的身上,婆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罪恶的执行者,她们是童养媳最大的敌人和压迫者。这种管教的权力,渐渐约定俗成的成为了婆婆的义务。
童养媳是中国传统社会饱受封建落后婚姻压迫的女性群体之一。它源于北宋,历经千百年来的发展演变,终于成为近代时期一种经常可见的婚姻形式,在局部地区甚至取代了传统聘娶婚成为主流的婚嫁习俗。中央红军参加长征的30位女性中就有14位是童养媳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