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食品中的农药污染
2022/10/25 来源:不详白癜风涂抹药物 http://pf.39.net/bdfyy/bdfzj/160310/4784989.html
“毒豇豆”、“毒韭菜”、“毒饺子”,一个个关于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新闻热词,将食品中农药残留推上风口浪尖,让公众谈农残色变,“吃货”们人心惶惶。那么,食品中的农药污染真的如此可怕吗?
食品中的农药从何而来?
农药是对可以预防、消灭或控制病虫害、杂草及有害生物药物的统称,包括杀虫剂、抗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在农业生产中为确保产量而广泛使用。毫无疑问,农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及农业生产效率,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我国每年化学农药的使用可挽回粮食损失达数千万吨。与此同时,由于农药的广泛使用,也使我们食用的食品直接或间接的受到污染。直接污染是指对作为食品原料的农作物、家畜、家禽等直接施用农药后,农药或其有毒降解产物会在一定时期内残留在这些收获物中;当然,农药污染或残留程度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农药的类型(是否易降解),施药的浓度与次数、施药的方式等。间接污染是指当水、空气、土壤受到农药污染后,农药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及生物富集作用导致农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中农药的高残留。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有多可怕?
在人们的常识里,农药一般是一些剧毒药品。有关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一般是由误食大量高毒农药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农药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头痛、头晕)、胃肠道症状(腹痛、腹泻)。对于一些农药残留较低或污染不是很严重的食品,一两次或少数几次食用并不会出现明显中毒症状,但如果长期食用,农药会在体内蓄积,则会引起慢性危害,如经常被提起的“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畸、致突变。
其实并没那么可怕
农药这么可怕,为什么不全面禁用呢?首先,农药作为当前实际生产中保护作物、减少产量损失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如果被全面禁用,全球的农产品必将面临大幅减产,全球食物供应必然出现危机。据统计,现今全球仍有近8亿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解决粮食供应安全仍是人类一项重大课题。其次,食物中的农药残留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不可怕的原因之一:
由于世界各国对农药安全合理使用越来越重视,目前,各国针对农药安全合理使用制定了许多标准与准则。其中,我国制定的《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对农药使用的对象、施药时间、最高使用剂量、施药方法、最多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进行严格规定,以确保最大程度地降低农药污染水平及危害。与此同时,农业技术发展至今,一些高毒性、难分解的农药也已经被明令禁止使用,并逐渐被一些低毒性、易降解的农药替代。例如,新一代广谱杀虫剂—拟除虫菊酯,也是目前许多蚊香的有效成分,其杀虫毒力是老一代杀虫剂如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的10~倍,因用量小、使用浓度低,并且没有内吸作用,残留能力弱,故对人畜危害极低。
不可怕原因之二:
离开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的。我们不应将农药妖魔化,谈“药”色变,认为只要使用农药,就必然危害健康。其实,农药残留不能等同于农药超标,国家针对易被农药污染的食品都制定严格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农残超标的食品直接禁止进入流通市场。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时,都是在能够对人产生危害的最低水平的基础上增加了倍的安全系数,也就是说,如果某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是10mg/kg时,可能会出现安全风险,那么将最大残留标准定为0.1mg/kg。因此,农残低于残留限量标准的食品是安全的可以食用的。
如何尽量避免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
随着农药规范合理的使用以及食品安全监管的加强,日常生活中农药残留超标的食品已经是很少数。作为消费者,该如何进一步规避这些少数“漏网之鱼”带来的风险?
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了解哪些食品农药污染风险高。通常来说蔬菜瓜果是农药残留的重灾区,尤其是易生虫,生虫后难防治的,表面或叶面结构复杂的,包括青菜为代表的十字花科蔬菜,如小白菜、青菜、油菜、甘蓝等,以及韭菜、豆角、黄瓜、西红柿等。对于这些蔬菜,如果刚购置回家不着急食用的话,采用日晒的方式,利用阳光中多光谱效应,可使蔬菜中部分残留农药被分解、破坏。有关研究表明,鲜菜、水果在阳光下照射5分钟后,有机氯、有机汞农药的残留量损失达60%。
其次,清洗仍是降低农药残留的基础手段,长时间的清水浸泡及热水烫可以使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尽可能减少。据测定,食用前可通过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左右或在沸水中焯1~2分钟的方法可使农药残留降低30%。此外,由于瓜果蔬菜农药残留大都存在于表皮,对于能削皮的瓜果蔬菜,尽量削皮后再食用。还有一些建议就是:尽量进食各种蔬果,什么水果蔬菜都吃一些,降低因偏食几类食物而摄取过量农药污染物的风险;尽量从正规市场购买果蔬,对于条件允许的消费者,购买带有“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标志的果蔬也是不错的选择。
撰稿: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罗林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