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算是
2022/10/20 来源:不详跟明末有著名的三大案一样,清末也有四大奇案,分别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和张汶祥刺马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惊动了慈禧太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先说下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发生的时代背景,此案发生在浙江余杭,时间上从案发的同治十二年(年)到结案的光绪二年(年),大概在晚清同治光绪之间,此时大清朝的话事人是同治皇帝的亲母亲,光绪皇帝的亲姨妈慈禧太后。
在此案发生之前的同治三年(年),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大清朝遂将江南数省,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等,从太平天国手中收回。为稳定局势,此后经略江南的两江总督一职,数年内一直由曾国藩担任,这也使得江南长年为湘军势力垄断,清朝中枢很难插手其中。
到同治七年(年)慈禧终于决心将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并派出时年47岁,素以干员闻名,且与湘军素无历史渊源的马新怡赴任两江总督,试图重建中央在江南的权威。两年后的同治九年(年),马新贻在青天白日之下被刺客张文祥杀死。在重归江南的曾国藩和刑部尚书郑敦谨两位钦差大臣的联合侦办下,最终以张文祥暗通海盗图谋报复定罪。但民间传言马的死,跟他动了湘军一系的利益蛋糕有极大关系,但因为湘军势力纠结太深,且铁板一块同仇敌忾,再往下深究,恐成骑虎之势,此事遂不了了之。
以上为杨乃武小白菜案的历史背景,也是此案的伏笔。书归正传,话说当时的浙江余杭县,有一位年轻男子杨乃武,他是举人出身,请注意,有清一代近年,也不过20多万名举人,平均一年不到人,因此举人可说是很精英的知识分子了,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毕业生。他家世代又以种桑养蚕为业,因而家境殷实,换到现在的话就是,杨乃武的社会阶层妥妥的中产阶级往上,甚至可以说是社会精英阶层。
跟杨乃武家住在同一条巷子里,另有一户葛姓人家,这家养了一位童养媳,长得年轻漂亮白皙秀丽,又因喜穿白衣绿裤,人称“小白菜”。
童养媳一般是比自己丈夫要大几岁的,因此时年18岁的小白菜估计跟自己的小丈夫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反而跟街坊邻居,时年32岁的杨乃武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两人过从甚密,有过同室教字,同桌吃饭的行为。这其实在男女大防年代是离经叛道的行为,也不知道两人是不知道避嫌,还是确实心生情愫难以自己,总之慢慢的当地便有了所谓“羊吃白菜”的流言。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倒也没什么,无非是街谈巷尾有人咬舌头而已。但在同治十二年(年)的秋天,小白菜的小丈夫突然生急病去世了,事情便变得复杂了起来。小白菜的婆婆觉得有些异常,又耳闻杨乃武小白菜的所谓情事,便报了官。
其时的余杭县令据说曾被杨乃武举报过贪污行为而怀恨在心,也可能只是想起了潘金莲武大郎案,稀里糊涂的就套在了杨乃武小白菜案上。总之事情便急转直下,案子处理的很快,到当年的11月,浙江已将该案的审判结果提交刑部,只待刑部批准,就准备将杨乃武斩立决,小白菜凌迟处死了。
就在这一来一回的稍纵即逝的间歇期,杨乃武的姐姐找到了一位愿意帮忙的浙江籍京官夏同善,于是转机出现了。杨家能跟这位京官能搭上关系,有说是因为杨家姐姐在夏家当过保姆,也有说是因为胡雪岩从中牵线。无论如何,案子偏离了常规的办案轨道,进入了更高层面,夏同善直接把杨家喊冤的状子捅到了同治皇帝的老师,时任军机大臣的翁同龢那。翁同龢是江南安徽人,又素以清流自居,看不得草菅人命,他又是帝师,所以很快同治皇帝就写了朱批,将此案发回浙江重审。
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请注意,清朝判决死刑的流程里,在送交刑部之前,在地方是要通过知府,巡抚批准的,而时任浙江知府陈鲁,浙江巡抚杨昌濬,均是湘军出身,也就是说湘军系的大佬们已经批准了这个案子的判决。如前文历史背景中交代,即使几年前两江总督贝被刺这样的大案,朝廷都不能拿湘军人马怎么样,如今杨乃武小白菜这样的小案子,湘军一系又怎么会把朝廷的意见放在眼里呢?事情发展到这,已经不是到底判得对不对,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了,而是湘军的面子问题,已经成了意气之争:不管我湘军判得对不对,江南浙江这地方朝廷你少来啰嗦,也不管你朝廷说的对不对,案子我肯定是不会重审的。于是案子被湘军大佬浙江巡抚杨昌濬,直接一脚踢回了刑部。
京城大哗,尤其一众浙江籍京官更是义愤填膺,他们既对此案持有同乡的正义感,也对湘系长期占据本省高位也感到不满,至此官场舆论翻转,而且形成了在浙江执政的湘军系,和浙江籍官员的对立。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毕竟不能动湘军大佬分毫。就在各方僵持之时,另一个转机又出现了,那就是媒体入场了。
此时鸦片战争过去已经30多年,大清朝被逼开放通商口岸,也被迫接受了很多西来的新鲜事物,譬如媒体和报纸。那时候没有什么官办媒体,所有的媒体那时候大约都是自媒体,其时最有名的报纸大约就是上海的申报,而申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发声了。申报甚至使用了高级黑的方式制造舆论。他先是登载一篇署名为“武林生”(武林为杭州别称)的《告白》,颠倒黑白,骂杨乃武是“士林败类”,勾搭良家妇女,杀害无辜百姓。接着又刊载署名为“海昌小蓬莱主”的《驳武林生告白》,文中称:“武林生意狠如切骨,指为疯狗,岂此案翻与不翻,与武林生大有关系耶?”两篇文章针锋相对,好不精彩,一下子吸引了大众目光。至此大众舆论翻转。
当官场舆论和大众舆论都已出现失控之势时,案子终于传到了大清国话事人慈禧太后的耳朵里。杨乃武小白菜被押到北京城,案子直接在刑部再审。刑部自然不敢怠慢,派出一位有60年职业生涯的仵作验尸,这位老仵作按照《洗冤集录》说法,证实葛品连并非毒发身亡,乃得病而死,只是骨头表面发霉。在这位几乎是大清国第一仵作的专业信誉背书之下,这个其实很简单案子的真相终于被各方所接受。
即使各方都认可了杨乃武小白菜是冤枉,然而在如何结案的问题上,朝廷的官员还是分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一派是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江南籍官员,力主为杨乃武平反昭雪,并且惩办冤案制造者;另一派则是以四川总督丁宝桢为代表的湘军系官员,极力反对为杨乃武平反。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这个铁案要翻,将来就没人敢做官了。双方争执不下,刑部也拿不定主意,只好上报。
案子再次被推到了慈禧面前,她需要做出决断。对于杨乃武案,慈禧起先也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大,毕竟浙江官员上下加起来,有一百多人牵涉其中。如果她严查,那结果就真像丁宝祯说的那样了,浙江没官了。可是,湘军藐视朝廷权威,她也不能忍。马新贻之死后湘军铁板一块的事情,她也并没有忘记。正在两相权衡之际,一位名叫王昕的御史所上的奏折,让慈禧把天平倾向了翻案的那一边。王昕在奏折里也无非是说湘军藐视朝廷权威,这些均是陈词滥调,但是他充满情绪化的提了一句类似湘军欺负朝廷孤儿寡母的话,这估计让慈禧想起了咸丰刚去世时,肃顺对她孤儿寡母的欺负。请注意,这已经是光绪二年(年),曾国藩已经去世超过4年,这应该也是重要的一个考量。无论如何,慈禧终于下定论决心翻案。
然而最终的审判也不过是大棒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当事人杨乃武小白菜均被无罪释放,但因曾举止过密而被判有伤风化,两人均被杖责数下才被放归家乡,杨乃武晚年以植桑养蚕度过馀生,年9月患疮疽,不治身死。毕秀姑回到余杭,出家为尼,法名“慧定”,卒于年。而那几位判葫芦案的糊涂官,除了小小余杭县令因被流放黑龙江而活活吓死外,其余几位不过是革职而已,湘军大佬湘军大佬杨昌濬很快被左宗棠保举起用,左宗棠评价他“杨昌濬以余杭案去官,时论异同,臣固无庸置喙;然观浙民去思之切,亦足见其无负于浙人也”。他死后被封太子太保,也就是名义上他做了皇帝老师。
绵延数年的杨乃武小白菜案最终得以昭雪,这固然可以视为一次“正义的胜利”。但如果没有作为社会精英阶层杨家的社会关系,没有清末新兴媒体报纸等舆论的推动,没有朝廷试图打击湘军系的政治斗争,这件案子会最终翻案么?
或者说,杨乃武小白菜案的结局,算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吗?